写作即取舍:我的文字与版面
写作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要不要在中西文间加空格?是用直角引号还是弯引号?这些看似细节的小决定,最终塑造了文章的整体风格。如同公司制订其统一的代码风格标准一般,维基百科有一整套格式手册来保证一致性。相比之下,个人博客更自由,但自由不代表随意。为了阐述我的语言风格、避免排版混乱,我也希望制定一份属于本站的风格手册。
标点
首先需要做到正确输入标点(可见少数派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常被误输入的符号)。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我参考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但有些用法不同: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
国标的4.5.3.5称:「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如此解释:首先从表达功能上看,并列的引号之间无论实际上有没有停顿,不使用顿号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当所引内容比较多或者所引内容本身已经带有标点符号时,如果并列的引号之间再使用顿号,不仅形式上不美观,也降低了符号的表达效率。而且从编辑出版的技术处理角度看,各个出版社也多采用并列的引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处理方式。如《出版校对培训教程》中就指出:「因为引号在视觉上有分隔作用,可以避免『满纸黑瓜子(顿号)』。」另外,从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在同时引用大量同类并列成分、而并列成分本身又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并列成分放在一组引号之内。这时,由于没有了引号的间隔作用,并列成分之间应使用顿号隔开。有时会出现别的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如引语之后有括注时),这时为了避免理解的困难,需要使用顿号。
但事实上,仍有知名出版物并未遵循此规定,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四书】词条:「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第1241页)《民法典》也有:「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第一千二百六十条)个人认为,引号和书名号在此处为标号,而顿号为点号,不能因标号能够标示清楚,就忽略顿号的使用。此外,有不少人喜欢在最后两个并列成分间使用「和」,在这种情况下,略去顿号更显奇怪。如: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一眼看过去,可能会以为前三项与最后一项分属不同类别。综上所述,本人在此种情况下会使用顿号。而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标点挤压,略显拖沓。
不过,自由雨日称,按照国标可以表示更小的停顿层次,也有一定道理。如:
最喜欢的作品:Rachmaninoff(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Chopin(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而我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逗号表示不同作家间的分割,再大的层次则直接使用分号:
最喜欢的作品:Rachmaninoff(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Chopin(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延伸阅读:
- 张国功.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顿号使用规范商榷 [J/OL]. 现代语文, 2023(9): 78–83. CNKI YWLY202309012.
- 犊犊. 救救顿号!——与《标点符号用法》商榷 [EB/OL]. 犊犊的小棚棚, (2021-10-12)[2025-08-31].
使用直角引号代替弯引号
其实国标要求使用横排时使用弯引号(“”‘’),但个人倾向于直角引号(「」『』)。试举一例:「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个人感觉使用直角引号的上引号和下引号易于辨识,弯引号则在部分字体中不容易辨别(例如BBC中文使用直角引号,所以很容易发现其文章中的引号错误)。直角引号在中文排版看起来也更为协调,显示宽度与其他中文标点一致,弯引号则可能为半宽。
使用书名号包裹英文书刊
虽然根据《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CY/T 154-2017)》,「中文句子内夹有英文书籍名、报刊名时,不应借用中文书名号,应以英文斜体表示」。不过,我也没有看到为何要如此规范,一篇论文中仅是提到这「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1],给出错误范例,如: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等书籍。
并指出正确用法为:
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 、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等书籍。
不过我个人感觉这样显得更加奇怪,原文三本书并列,一目了然,但改后却不易轻易看出。我感到疑惑的是,在中文语境下标示英语作品名,为什么要用英文特有的形式呢?如果这么做,《挪威的森林》是否要表示为日语『ノルウェイの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否要表示为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相反,如果都使用中文书名号,我感觉更加统一。
排版
我不使用人工空格来「排版」。一些排版指南要求在中英文间、链接前后添加空格以改善排版(例如《中文文案排版指北》),有些论文也认为空格是辅助排版的元素[2]。但我认为内容与表现应该是分离的,应该由排版引擎处理此类排版问题。例如,Chrome就尝试通过CSS属性来处理混排时的间距调整。如果人工处理,不仅会增加写作时的心智负担,而且当相关引擎成熟后又得重新调整。
先前我尝试过使用hexo-pangu处理排版问题,但效果不佳(例如还会把半角符号修改为全角),遂放弃。赫蹏的样式看起来还不错,不过恐怕会与本博客的主题排版相冲突。我想还是交由主题本身或是浏览器来处理吧。
用语
- 避免翻译腔:翻译腔的表现形式是文章生硬、不协调[3]。虽然许多文章并非翻译而来,但仍会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产生西化问题[4]。维基百科上的相关页面写得就挺好,列举了相关表现形式及修改方法。较为典型的包括:使用「进行」将动词变成抽象名词、仅强调种类时使用数量词(如「大众桑塔纳是一款由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三厢轿车」,大众汽车显然不会只生产一款汽车,故该句无需使用「一款」)、照抄外文的「优雅」说法(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直接改为「贡献巨大」)。
- 观点使用「认为」、「觉得」等词:一篇好文章应该清楚地将事实与观点区分开,故我会使用「认为」、「觉得」等词表明观点。
- 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空穴来风」的定义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第746页)同一个词却可以指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我不会选择使用它。
- 用语尽量直白:如同维基百科上的一篇论述所说的那般,「铲子」不叫「手持式地貌修改专用装置」,也不叫「单兵战术人力壕沟挖掘机」。我认为在不损失准确度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以免加重读者的心智负担。
引用
或许是受到维基百科的影响,我倾向于引用其他来源,佐证我文中提到的事实及观点。毕竟我不是专家,只能使用「引用论证」来支持我的观点。链接可以提供进一步信息、背景、关键来源材料、实用信息、进一步评论[5],我认为也算是一种引用。其可以提高透明度[6]与网页可见度[7],颇有益处。不过就我的观察而言,中国的新闻机构似乎不喜欢使用外部链接。
对于可以在内文使用超链接的引用,我会直接使用超链接,链接到对应页面。对于脚注方式的引用,则基本采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但考虑到网页可使用超链接,且url基本不会带来额外信息,故会将标题改为链接形式。
孙晓芳, 侯春晓, 高峻. 中文科技期刊不规范夹用英文的常见问题及其修改建议 [J/OL]. 编辑学报, 2023, 35(S1): 51–55. CNKI BJXB2023S1013. ↩︎
魏英杰, 张宁.CY/T 154—2017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与探索 [J/OL]. 出版科学, 2018, 26(5): 31–33. DOI: 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8.05.053. ↩︎
冯彤. “翻译腔”例析 [J/OL].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4): 556–560. CNKI ZLXS200304029. ↩︎
钱寿初. 中文科技语言文字的西化问题 [J/OL]. 编辑学报, 1996(04): 218–222. DOI: 10.16811/j.cnki.1001-4314.1996.04.075. ↩︎
BBC. Links and Feeds: Editorial Policy Guidance Note [EB/OL]. (2010-10)[2025-09-01]. ↩︎
De Maeyer J. The journalistic hyperlink: Prescriptive discourses about linking in online news [J/OL]. Journalism Practice, 2012, 6(5–6): 692–701. DOI: 10.1080/17512786.2012.667273. ↩︎
Baggio R, Antonioli Corigliano M. On the Importance of Hyperlinks: A Network Science Approach [C/OL] // Buhalis D, Höpken W, Gretzel U, ed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9. Vienna: Springer, 2009: 309–318. DOI: 10.1007/978-3-211-93971-0_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