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前段时间,自由雨日给我推荐了《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这本书。我刚好对心理学有些兴趣,于是便抽空阅读了一下。目前中文最新版是第4版,英文则是第7版,后者更新了不少内容。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读翻译版,因为在阅读上有优势;同时,心理学应该有许多专业术语,我担心读英文版会受挫。
第一编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导致进化心理学出现的科学运动》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理论(包括同性竞争和异性选择)、哈密尔顿的广义适合度理论(即从基因的相似度看待选择过程)等。随后澄清了一些常见误解,例如认为自然选择就是「遗传决定论」。显然,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影响,还有环境的塑造。最后则是介绍了人类进化史及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
我个人感觉,这部分内容和高中生物知识十分相似。广义适合度理论是从基因这一微观视角解释选择过程,强调基因的重要性,虽然原理很容易想到,但我还是认为这种观点很有趣。文中在讲述「组合爆炸」时,也提及人的心理一定是特殊的:
当人或计算机在解决具体的任务时,一定要有特殊的程序将反应的可能性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殊程序,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人和计算机都不可能完成它。
换言之,人的心理只有被特殊设计过,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日常生活中处理琐事时,我们往往会依靠直觉,而并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思考。这种直觉的背后,我想应该就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二章《作为新科学的进化心理学》,主要介绍了进化产物及原理、研究方法。进化的主要产物是适应器,即具有遗传性的可稳定表现的特征(如脐带)。其还可能有副产物(如肚脐)和噪音(如肚脐的特殊形状)。
第二编 生存问题
文中首先提到了觅食。作者提到,妊娠病可能是一种适应器,用以防止孕妇摄入毒素,危害胎儿。作者还写道,人们之所以喜欢香料,是因为其具有抗菌作用。此外,关于饮酒的观点很有趣,作者称,水果成熟后会散发出乙醇香味,酒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酒精,因此人们会对酒产生兴趣。
根据食果产物假说(frugivory by-product hypothesis),人类对酒的迷恋本身并不是一种适应器,而是喜欢成熟的果实这一适应行为的副产物(Dudley, 2002; Singh, 1985)。[……]所有的人类都已经进化了喜欢成熟水果的食物偏好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和我们现在的高酒精含量的酒类相遇时却出现了问题。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酗酒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过度沉溺于食果机制而导致的适应不良。因此,当你下次喝酒的时候,你也许会想到你的灵长目祖先们也开过聚会——围坐在一棵果树下吃着甘美的熟果。
我不怎么吃水果,闻到酒味也会不舒服。不过,我的父亲喜欢喝酒,但他并不喜欢吃水果。或许是因为水果里的乙醇含量太少了,「由奢入俭难」?
其次涉及到了住所。作者提到了「热带大草原假说」,即不同文化的人都喜欢大草原般的环境,因为这种环境较为开阔,同时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周围环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在病房里面放些花儿,可以提高病人的康复速度,还能带给病人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状态(Watson & Burlingame, 1960)。
当我们生病住院时,如果能够看到窗外的树木,我们也会康复得更快(Ulrich, 1984)。
我先前确实觉得送花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意,并没有其他作用,但现在有所改观。同时,这也让我想起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鼓励病患乔安,而在狂风暴雨的夜晚画下常青藤叶;患者受到叶子的鼓励,最终战胜病魔,但画家因感染肺炎而死。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接着还提到了人面临危险时的情绪反应,包括害怕、焦虑、恐惧等,这都是为了让我们避开危险。文中还提到了「高度错觉」,即在相同距离的前提下,从上往下看时会认为比从下往上看更高。这也让我想起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虽然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我认为主观并不一定就是要完全反映客观事实,而是要对主体本身有益。例如,蜜蜂与人的视觉感知范围不同,其还包括了紫外光,这帮助它们更好地识别花朵的模式[1][2]。人类虽然看不见许多其他频率的光,看似是劣势与缺陷,但这是不是为了获取最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实则是一种优势呢[3][4][5]?


这章最后,作者讨论了人类的死亡问题,还特别提及了为何男性的平均寿命较女性短:
有利于在求偶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因将会被选择出来,这种作用在男性身上更为强烈,同时以年老时的生存为代价。这种对生命早期利益的强烈选择,产生了能导致人们死得更早的多效性基因。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男性的死亡率总是比女性高,因为他们早期已经享用了更多潜在的繁殖机会,而且,进化过程已经塑造出了这样的特质,它们既与积极的高繁殖成功率相连,又不得不付出早逝的代价」(Trivers, 1985, p.314)。
其中关于人们为何要自杀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他提到,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传播基因(即文中所述的「实现广义适合度的能力」)的希望渺茫,那么其自杀的概率会提高,通过让出资源,以期盼亲属能够传递基因。
第三编 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挑战
除生存外,人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便是择偶。第4章《女性的长期择偶策略》主要描述了女性如何选择男性配偶,包括其获取资源的潜力、对于女性的承诺、社会地位等。同时,择偶标准显然也与女性自身的背景相关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女性看重男性面孔和身体的对称性,据研究这关乎到其是否健康。
第一,面孔对称的人在生理测验、心理测验以及情绪健康测验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分数(Shackelforl & Larsen, 1997)。第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面孔对称性和身体吸引力的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第三,女性通常认为面孔对称性更好的男人看起来更加性感[……]
第5章《男性的长期择偶策略》则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男性对配偶年龄的偏好很有意思,青春期时的男生会选择年龄稍长的女生,但成年后的男性则会青睐更年轻的女性。进化心理学称,这意味着男性看重对方的生育能力,而对应年龄的配偶拥有更强的生育力。不过,年长男性因多种原因,而不选择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的异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退而求其次,或是年龄差太大则会难以相处,抑或是现代婚姻改变了男性的偏好。
此外,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也会影响到男性对其的评价,因为这往往反映出女性的繁殖价值。就外貌而言,发长、腿长、体脂等均有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这种审美标准婴儿天生即有之,而不是后天培养习得。与我的直觉相左,面孔平均化似乎更具吸引力,这可能更易于加工,或是意味着某种表现型优势。之后,还具体介绍了男性的择偶偏好如何影响他们的择偶行为,例如在与漂亮女性对话时,会刻意压低嗓音。
第6章《短期的性关系策略》则提到了两性的短期择偶。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短期择偶,这是因为其付出的代价小,且能有更多后代。本章开头所述实验便体现出了两性间的差异:
假如在大学校园里,一位迷人的异性走过来跟你说:「你好,我最近一直在注意你,我觉得你很有魅力。你愿意和我做爱吗?」碰到这样的情形,你会作何反应?如果你和其他女性一样,你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事实上,在一项研究中,100%的女性都这样作答。这样的请求可能让你觉得被冒犯、被羞辱或者不知所措。但是,假如你和研究中的男性被试一样,便会觉得走了桃花运:75%的男性接受了请求(Clarke & Hatfield, 1989)。而且对男性而言,遇到这种请求也算是莫大的荣幸。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性行为机会,男性会降低标准。「零点现象」也佐证了这一点,即在单身酒吧中,越接近零点时刻,男性对女性的魅力评价越高,这表示男性会逐渐降低标准。书中提到性幻想时称,对男性而言,「性就是单纯的欲望和生理满足」,而女性会注重对象的个性和情绪特征。此外,男性更可能会红杏出墙。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参与短期择偶行为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书中提及,女性可以获得5种收益:资源、基因、更换配偶、获取择偶技巧、操纵配偶。
第四编 亲代抚育和亲属关系的挑战
解决生存和择偶、繁殖问题后,人们面临的下一挑战便是如何抚养后代。实际上,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种并不抚养后代,因为付出的成本不及生出更多后代。第7章《亲代抚育问题》中,作者首先讨论了为何母亲在养育后代中投入更多,原因包括父子关系的确定性普遍较母子关系低,以及雄性更害怕错失择偶机会。作者提到,「男性倾向于为择偶活动投资,而女性倾向于为抚育子女投资」。同时,书中也探究了父母为后代的投入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相关度、子女运用亲代投资的能力等。其中有个发现很有趣,即母亲多数情况下都会说孩子长得像父亲,在我家中亦是如此,母亲还说我和父亲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实际上,新生儿与母亲的相似度更高。研究提出,这可能是母亲希望让父亲感知到自己的父亲身份,从而鼓励其对子女的投资。
根据进化理论,父母和子女间必然存在冲突:
在有性繁殖的物种(比如人类)中,父母和后代有50%的遗传相关度。[……]但这也意味着,父母和子女之间有50%的基因差异。因此,对父母和子女而言,双方心目中的理想行为很难达成一致(Trivers, 1974)。具体而言,父母和子女将在如何分配父母的资源上产生分歧,这导致的典型结果就是,子女想得到的资源会超出父母愿意提供的资源量。
此外,子宫中也会产生母婴冲突。其最早表现为胎儿是否会自发性流产,母亲的适应器会让不良胚胎流产,从而尽早停止投资的损失;而在受精卵着床成功后,母亲和孩子还会发生食物供给的冲突。
下一章是《亲属关系问题》。文中首先提到了哈密尔顿规则,揭示了利他行为的进化基础。虽然利他行为可能会对利他者本身不利,但通过帮助亲属,会使得与自己相似的基因得以保留。随后讨论了亲属关系的话题,主要是如何相互帮助、投资。不过,我的亲戚离我们家都有一段距离,每年差不多只探访几次,存在感似乎并不强。但在乡村似乎容易形成宗族社会般的形式,人们集体生存。最后探讨了家庭的进化过程,也提到了家庭存在阴暗面,包括同胞冲突、亲子冲突、父母冲突。
第五编 群居问题
顾名思义,这编主要是讨论群居生活。其共包括4章内容,每章涉及范围不一。
我们常说自然选择是自私的,是因为它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如果它青睐某个生物体,这一个体所拥有的设计特征肯定比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更具繁殖优势。但是,为朋友作出牺牲的人难免要付出代价,而朋友却会从中受益。所以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友谊和利他行为是如何得以进化的呢?
本编首章《合作联盟》讲述了朋友间的利他行为。互惠式利他主义称,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从而实现双赢。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识别欺骗问题。随后提到了经典的「囚徒困境」,指出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玩家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以牙还牙。「首先,以你希望对方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然后以他实际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文章还提到,人们对识别欺骗者有着特殊的能力。例如,人们可以辨认不同个体,「能够认出已经34年未曾见面的故人,正确辨认率超过90%」。不过这对我来说不太可能,因为我确实脸盲,过几个月后可能就认不出来了。
我现在似乎也在采用「以牙还牙」的策略,以便及时止损。原先,家长总是让我尽可能和其他所有人都打好关系。但我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友谊确实没有必要维持。例如初中时,有个同学让我帮了他不少忙;后来,他重装完系统后出现了问题,让我帮他解决,然而我当时因为忙碌,第二天才看到消息回复,却发现自己惨遭删除。我提供的许多帮助并未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我一度开始怀疑帮助别人的价值何在。后来,我逐渐变得「冷漠」,并且意识到要将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如果对方三番两次都不回报我的付出,我便会选择断绝关系。大学时,就有一些同学经常问我问题,但我并未感受到回报后,便主动淡了联系,甚至直接将之联系方式删除。随后也发现,其实自己在对方的朋友圈中并不重要,甚至只是工具人的地位。rxliuli在其博客中也提到,「帮助别人似乎开始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感同身受。
在这些交换活动中,交换双方根本谈不上朋友关系。实际上,如果你总是希望朋友对你提供的帮助马上给予相似的回馈,那说明你们的友谊非常脆弱,因为你们还缺乏真正的信任(Tooby & Cosmides, 1996)。
我初中时确实和其他人做过这种行为。当时学校门口有卖烤肠的商店,我和一位同学天天相互请别人吃烤肠。但当一方忘记带钱而无法购买时,第二天另一方也不会请客。其实我觉得和他确实不算是朋友,虽然当时学习成绩相仿,有益于建立友谊,但我确实不屑于他的品格。但碍于情面,我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这种表面的友谊。初中毕业之后,他旋即断绝了与我们之间的联系。
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交朋友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只有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完全是另一种期望和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愉快。当朋友获得成功时,我们不是感到妒忌,而是由衷地替他高兴。我们和朋友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志同道合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满足感。当朋友急需帮助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不会在意我们的付出能否马上得到回报。
其实我很庆幸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并且还时常有联系。不过到了大学,社交大幅减少了,我到现在也没找到那般亲近的朋友。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忙于学业和生活,没时间维系友谊吧。虽然线下社交还是有些障碍,不过我觉得在维基百科认识的几位编者都很不错。
图比和科斯米德斯(Tooby & Cosmides, 1996)认为,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还有(其他)潜在的进化途径,那就是友谊。他们提到了人们的直觉反应:当许多人听说人类的友谊只是基于纯粹的互惠互利时,他们变得非常生气。人们经常说,当他们为朋友提供帮助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快乐,根本不会计较将来能否得到回报。
我确实一度以为朋友之间只是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但在和真正的朋友相处后,我意识到不仅仅是这样。我觉得待在一起,就会感到很放松。
友谊在很多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性别。友谊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异性之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友谊所带来的收益和代价,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比如,同性之间的友谊往往会产生同性竞争,但异性之间却不会。而且,异性朋友拥有一种同性朋友所不具备的好处,那就是异性朋友有可能成为你的配偶。
这让我想起初中时与异性交往的糟糕经历。疫情期间,我和一位女生聊天比较多,她会及时回应,还会倾诉她的烦恼。我觉得和她聊天很有意思,于是对她说我喜欢她之类的话,但只是想表达好感,并不想发展成恋爱关系。随后她还给出了种种承诺,但最终无一兑现。现在回想,我们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友谊,她纯粹就是把我当作工具人使用。这段经历也让我产生了社交焦虑。高中时,一位女生主动找我吃饭,高考结束后约我一起玩,密室逃脱时还挽着我的手,大学时还打电话和我聊天。虽然我感觉和她的关系有些微妙,但我担心是自己想多了,也怕重蹈覆辙,于是也没说什么。最终她在大学中找到了男朋友,我感觉挺不错的。
下一章名为《攻击与战争》。雌性在亲代投资上付出更多,故雄性的繁殖上限大于雌性。正是因为这种「一雄多雌」的现象,部分雄性所获得的繁殖资源高于均值,因此雄性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也更具攻击性。女性间虽不太会有武力上的攻击,但也会出现言语攻击,且多是诋毁对手的外貌,或是称其水性杨花。男性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还为此进化出了专门的心理机制。这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性交机会。
两性之间因为进化利益的不同而会产生冲突。《两性冲突》阐述了具体原因,比如男性常会认为女性对自己有兴趣,但实则不然。书中提到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并将其与烟雾报警器做比较,称烟雾报警器偏向于误报而非漏报,因为漏报比误报的代价大得多。两性间的冲突包括身体接触的冲突以及性嫉妒。本章结尾处,作者还谈论了男权制度:
在女权主义作家笔下,男性有时被描绘成这个样子:他们联合起来压制女性,实现共同的目标(Dworkin, 1987; Faludi, 1991)。但是,进化心理学的分析表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男人和女人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同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男性和女性也都从异性的择偶策略中获益。[……]出于利益的考虑,每个人都会和两种性别中的某些成员结成联盟或者发生冲突。
本编最后一章是《地位、声望和社会等级》,主要探讨了社会地位和支配行为的进化心理。文中认为,自尊是跟踪社会地位的机制,认为既可以促使主体改善人际关系,又可以激发获得尊重的行为。
第六编 一门整合的心理科学
这一编主要讲述了如何从进化的角度评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作者认为,目前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划分有着很强的人为性,而进化视角可以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总结
总的来说,这本书质量相当不错,毕竟是商务印书馆背书。这本书算是极致的文献综述(自由雨日也提到了这一点),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足足有三十多页。我发现我所读的国外大学级别的书籍,似乎都很爱使用参考文献;但国内教材则不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学,我认为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书中对部分问题的讨论,算是解释了部分长期萦绕在我心头的谜题。同时,我希望了解心理学,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Hempel de Ibarra N, Vorobyev M, Menzel R. Mechanisms, functions and ecology of colour vision in the honeybee [J/OL]. J Comp Physiol A Neuroethol Sens Neural Behav Physiol, 2014, 200(6): 411–433. DOI: 10.1007/s00359-014-0915-1. ↩︎
Hempel de Ibarra N, Holtze S, Bäucker C, Sprau P, Vorobyev M. The role of colour pattern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flowers by bees [J/OL].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22, 377(1862): 20210284. DOI: 10.1098/rstb.2021.0284. ↩︎
Barlow H B. Possibl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sensory messages [M/OL]. In: Rosenblith W A (ed.). Sensory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1: 217–234. Available: https://www.cnbc.cmu.edu/~tai/microns_papers/Barlow-SensoryCommunication-1961.pdf. ↩︎
Niven J E, Laughlin S B. Energy limitation as a selective pressure on the evolution of sensory systems [J/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8, 211(11): 1792–1804. DOI: 10.1242/jeb.017574. ↩︎
MacFarlane E R, Patel S, Nayak R, et al. UV light and the ocular lens: a review of exposure models,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J/OL]. Frontiers in Ophthalmology, 2024, 4: 1414483. DOI: 10.3389/fopht.2024.1414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