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选择困难症——以点外卖为例
引言
我和深鸣想点个外卖一块吃,
- 选谁来决定?
- 选哪个平台?
- 选哪家餐厅?
- 选哪种食物?
- 选哪杯饮料?
一系列问题虽微不足道却环环相扣,有太大选择空间、太多未知信息,所以极易让人脑袋过载,抛出世纪难题:「吃啥?」
分析一下它为什么如此难以回答,要点在于:决策本身极复杂,而我们懒得搞「吃饭学术研究」,想在几分钟内给出答案。
有什么方法能永久治好选择困难症吗?我觉得没有。如果不愿「搞研究」而使用简化决策方法,一定不够通用,并且有其缺陷。下面我将试着叙述一种足够简单的决策思路,但是仍需注意适用范围。
使大脑重新运转
从已知出发,不要从未知出发。
整理一下你的处境,确认:你有没有忽略某些重要的需求?比如:
- 是不是很饿(这不是废话,深鸣曾感觉坐着很饱,但是站起来后很饿,玄学)、饭后需不需要赶去工作——如果是,优先考虑「距离近」、「配送快」因素;
- 是否想吃米饭类、是否想要清淡口味——如果是,利用平台的分类与筛选功能缩小范围。
- 是否感觉「总是那几样,吃腻了」——如果是,试试扩大食谱范围。(有文献指出人类对陌生食物天生抱有厌恶感[1],这可以指导我们多去吃熟悉的食物。又,食谱范围过窄与营养不均衡密切相关[2],则我们应该适当地尝试新食物)
基本目标
我发现选择困难时,自己往往没有什么迫切需求,觉得「都行,随便」或者「这个想尝尝,那个也想尝尝」。
耗费两个小时来选择,不行;吃了要是过敏或拉肚子,不行;买了太多而浪费,不行;一口都咽不下去,当然也不行。使用扔骰子、扔硬币等替代方法,不仅有限制,本质上无益于决策,还要确定谁对应谁,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选择困难。由此,基本目标有:
- 最好五分钟内解决难题
- 避免过敏、不卫生、浪费、无法咽下等情况
- 从正面突破,使决策更有效
基本策略1:觉察你的心情
该策略对应目标1:节约时间。
觉察自己的心情——不要因眼花缭乱,而忽视心情。我们不知道一样食物在送达之前味道究竟怎样,所以别考虑未知的信息。短时间内浏览几十个选项比只看少数几个选项更难作出抉择[3],所以遮住一半屏幕并慢慢翻阅,只注视两三家餐厅,看看其类别和评价,你讨厌它吗?对于不讨厌的那一家,点进去,依然遮住一半屏幕并慢慢翻阅,只注视三四种食物,看看其食材和风味,你讨厌它吗?如果不讨厌,立刻选上。同时,考虑你的食量,别浪费,则一个点餐方案很快就能完成。
以「讨厌」程度为阈值是为了提高效率,即快速找到一个平庸的选项。若有闲暇,可提高标准、以「喜欢」程度为阈值,即更耗时地找到一个较优的、满意的选项,注意只是较优而不是最优,得避免完美主义心态。[4]
基本策略2:预测你能否接受
该策略对应目标2:避免极差选项。
我们经常会遇到「信息偏差」问题。一部分是外部引起的:商家放出的照片其实是「照骗」;尽管好评如潮,但可能是水军作祟,吃起来很一般。对这些问题,用户没有针对性办法,只能尽量督促平台纠正。另一部分是内部引起的:信息本身没有失真,但我们预估错误,或只是偏好与众人不同等等,最终导致失望。
假想我们直接选择由策略1得到的方案,把主要预期降低一档以留出风险缓冲空间,例如实际食物比图片看起来难吃些、配送时间比平台计算略慢些,你会不会口吐芬芳?会不会耽误工作?如果不会,直接下单。
自己过去的经验是最真实可靠的,再次选择常吃的食品没有什么风险,还可以借鉴身边人的经验。到了想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可再上一层保险——存一些零食、快餐之类备用。
基本策略3:「暂时」忽略别人
上面两个策略适用于自身,该策略进一步地适用于多人场景。
一起点外卖的实质是:找到「吃饭公约数」,则决策倾向是保守的。谁来主导点餐过程不重要,吃饭才重要,那么你来主导就好。首先「满脑子只想着自己」,暂时地忽略他人,使用策略1和2,相对保守地给出你的点餐方案;然后抛弃「暂时」,听听别人对此具体方案的意见,若比较满意,缝缝补补即可;若不满意,便从头再来,或让别人来主导。这个策略只是给出一个起点,后续仍需友善讨论与协商,并非真正提倡「自私」。
总结
选择困难症的病根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偏差。从已知信息出发,尽可能缩小考虑范围,并减少信息量;信息偏差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可以多依靠过去的经验。
应对点外卖的4个步骤:整理处境,觉察心情,规避风险,主导决策。
更广泛地说,我们只能在点外卖、买衣服、看电影等小事上用以上简化策略应对选择困难症;对于有意义的大事,包括远途旅游、买房子、填志愿等,就应该采取「学术研究」的态度慎重考虑了。
Birch LL. Development of food preferences [J/OL].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1999, 19: 41-62. DOI: 10.1146/annurev.nutr.19.1.41 ↩︎
Arimond M, Wiesmann D, Becquey E, et al. Simple food group diversity indicators predict micronutrient adequacy of the diet of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in five resource-poor settings [J/OL].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 140(11): 2059S-2069S. DOI: 10.3945/jn.110.123414 ↩︎
Haynes G A. 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choice overload phenomenon: The effect of number of options and time pressure on decision difficulty and satisfaction [J/OL].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9, 26(3): 204-212. DOI: 10.1002/mar.20269 ↩︎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J/OL].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 99–118. DOI: 10.2307/1884852 ↩︎
